摘要
還記得上次純粹為小事開懷是什麼時候嗎?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如何從被生活碾壓的單親媽媽,透過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微小勝利——比如成功早睡一天、忍住不對女兒發脾氣——像撿拾碎片般慢慢拼回完整的自己。 歸納要點:
- 當生活像失控的陀螺,我學會用『5分鐘微儀式』踩煞車:泡茶時數茶葉舒展的節奏、整理抽屜最亂的那格,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勝利,其實是神經科學證實的大腦重置開關——就像我邊等印刷機空檔邊做3次深呼吸,意外發現工作效率反而提升
- 擺脫『必須完美』的詛咒:作為單親媽媽兼創業者,我曾因沒時間跑健身房自責到失眠。後來把『陪女兒散步10分鐘』也計入運動量,才明白真正的平衡不是加總時數,而是像拼圖般把零碎自我照顧鑲進生活裂縫
- 建立『失衡警報系統』:當我開始把情緒性暴食和指甲啃咬當作壓力紅燈(就像印刷機過熱會嗶嗶響),就能在徹底崩潰前啟動應急方案——有時只是提早關電腦煮碗泡麵加蛋,但那種掌控感比什麼勵志語錄都有效
當生活重擔壓得人喘不過氣時,我學會從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勝利裡汲取力量——這段關於健康、拼搏與自我療癒的旅程,就像大腦分泌多巴胺那樣,每次微小成就都在神經迴路裡點亮一盞鼓勵的燈。最近和幾位全職媽媽聊天時,總會聽見同樣的困擾:「根本擠不出時間運動啊!」這話我太懂了。當妳整天忙著換尿布、接送小孩、準備三餐,還得抽空接案或把家務當成全職工作來操持(畢竟這確實就是份正職),運動簡直成了遙不可及的奢侈。更別提被育兒日常榨乾精力後,有些人還得接著處理正職工作...說真的,那時候連呼吸都覺得費勁,哪還有力氣揮汗運動?但就像滴水穿石需要持續累積,我不得不面對這個殘酷事實:如果我們永遠只把能量倒給別人,自己卻像見底的杯子,崩潰遲早會找上門。
我說的不是普通的累。那種深入骨髓的疲憊會讓你對孩子發脾氣、工作頻頻出錯,再怎麼拼命都覺得永遠追不上進度——這才是失衡的生活帶來的真實傷害。它不只讓你沒時間運動,更會啃噬心理健康、搞砸睡眠品質,像慢性磨損般一點一滴侵蝕那個曾經完整的自己。你知道嗎?美國有超過六成的上班族都覺得生活節奏亂了套。說實話我完全相信,因為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身為獨自撫養20歲女兒的單親媽媽,我一邊從零開始建立寫作事業,一邊經營小型印刷工作室,這些年全靠硬撐、咖啡和熬夜才能熬過來。(補充說明:就像長期緊繃的橡皮筋會失去彈性,神經科學研究顯示連續7天不休息會讓決策力下降20%。有時候光是泡茶時專注水溫變化這種5分鐘的小儀式,都能讓過載的大腦在「預設模式」下獲得修復。)
觀點延伸比較:
主題 | 內容 |
---|---|
倦怠感的重要性 | 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可能導致倦怠,尋找讓自己快樂的小事是必要的。 |
小事的價值 | 微笑、寫日記、散步等小活動能改善心情並提升專注力。 |
時間區塊法 | 將一天分成不同任務區塊,可提高效率與焦慮減輕。 |
休息的重要性 | 適度休息可以增強身心健康,避免長期疲勞。 |
找到個人節奏 | 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平衡方式不同,需要根據自身狀況調整計劃。 |

有些日子累到連想到運動都覺得是另一件「該做卻擠不出時間」的事。或許此刻的你正是如此——既要追趕目標、維持生計、照顧孩子,還得想辦法讓自己保持正常。我懂。因為我也曾是這樣的人。過去總以為工時越長效率越高,但真相是什麼?那時的我加班加點卻成效低落,整天處於焦慮渙散、情緒耗竭的狀態。直到後來才明白,所謂健康的工作生活與運動哲學,從來不是追求完美無缺或面面俱到。
關鍵在於留白——就算只有十分鐘也好——把這些碎片化時間結晶成自我修復的空間。神經科學告訴我們,大腦需要多巴胺小獎勵來維持動力迴路;與其強迫自己進入「燃燒式生產力」的惡性循環,不如試試「注意力摺疊術」:當你允許意識暫時鬆綁,反而能提升整體效能。這不是偷懶,而是理解能量管理的熱力學——從透支消耗切換到再生式運作模式才是長久之計。
關鍵在於留白——就算只有十分鐘也好——把這些碎片化時間結晶成自我修復的空間。神經科學告訴我們,大腦需要多巴胺小獎勵來維持動力迴路;與其強迫自己進入「燃燒式生產力」的惡性循環,不如試試「注意力摺疊術」:當你允許意識暫時鬆綁,反而能提升整體效能。這不是偷懶,而是理解能量管理的熱力學——從透支消耗切換到再生式運作模式才是長久之計。
這可能意味著你需要劃定界線、關掉手機通知,或是學會拒絕那些額外的請託。有時候,就是把碗盤先擱著,出去散個步或簡單伸展一下。重點在於如何分配時間與精力,別讓自己總是被排在待辦清單的最後一位。如果不知從何開始調整,不妨參考幾個實用建議來平衡健身與工作生活。
首先試著挑選能融入緊湊行程的運動方式。即使每週只能抽出兩次15到30分鐘的空檔,這樣的短時間鍛鍊對身體已經很有幫助——這時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就是個好選擇。這種訓練透過短時間爆發式動作讓心跳加速,特別適合忙碌節奏:不但省時高效,還能產生「後燃效應」持續消耗熱量。無論是初學者或重新開始運動的人,都能依照自身狀態調整強度。記得搭配TPE材質的高彈性瑜伽墊,防滑緩震的特性讓你在客廳就能流暢切換動作組合。
關鍵在於把握零碎時間,像是利用孩子午睡或晨間準備早餐前的空檔。當你完成一組波比跳或深蹲時,那種微小勝利的成就感會逐漸累積成堅持的動力。
首先試著挑選能融入緊湊行程的運動方式。即使每週只能抽出兩次15到30分鐘的空檔,這樣的短時間鍛鍊對身體已經很有幫助——這時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就是個好選擇。這種訓練透過短時間爆發式動作讓心跳加速,特別適合忙碌節奏:不但省時高效,還能產生「後燃效應」持續消耗熱量。無論是初學者或重新開始運動的人,都能依照自身狀態調整強度。記得搭配TPE材質的高彈性瑜伽墊,防滑緩震的特性讓你在客廳就能流暢切換動作組合。
關鍵在於把握零碎時間,像是利用孩子午睡或晨間準備早餐前的空檔。當你完成一組波比跳或深蹲時,那種微小勝利的成就感會逐漸累積成堅持的動力。

把自我照顧變成鐵則
當你連一點時間都不留給自己——不管是運動、休息,或只是發個呆——身體和腦袋很快就會抗議。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就像後台運轉的掃毒軟體,只有在放空時才能消化壓力。但我們總像條過度拉伸的橡皮筋,用「現時偏誤」的心態想著「再撐一下就好」,結果疲勞層層堆疊,最後整組壞掉。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很明白:每週只要認真花三次、每次一刻鐘照顧自己,焦慮感就能降兩成多。
我現在懂了,對自己好根本不是奢侈——根本是保命符。就算只有十分鐘扭扭腰、睡前關掉手機轟炸,或是准許自己躺平什麼都不做,效果都比硬撐強百倍。
再忙都要偷點快樂
工作之外總該有個讓眼睛發亮的事。
當你的生活只剩下工作和責任,倦怠感就會成為日常的底色。正因如此,找到工作之外真正讓你開心的事特別重要——這就像是給大腦按下暫停鍵,讓靈魂有個能微笑的理由。**其實很簡單**:或許是清晨安靜寫幾行日記、追著晚霞散步、心血來潮試做新菜譜,甚至只是窩著看部無腦爽片。對我來說,這些期待著的小事就像切換模式的開關,提醒自己「我不只是職稱或角色」。
那些看似無用的興趣和創作,其實像陽光穿透琉璃般,在疲憊時折射出細碎的彩虹。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光是微笑就能觸發腦內啡分泌——所以別小看煮咖啡時的五分鐘放空(看著熱氣盤旋而上),或是隨手素描窗邊盆栽的時刻。這些微小的愉悅會一點一點把我們從待辦事項的泥沼裡撈出來,重新認得那個被埋得太久、會眼睛發亮的自己。而當我們感覺真正活著的時候,這份鮮活的能量自然會流進工作、育兒和每段關係裡。你值得這樣呼吸著的平衡。
那些看似無用的興趣和創作,其實像陽光穿透琉璃般,在疲憊時折射出細碎的彩虹。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光是微笑就能觸發腦內啡分泌——所以別小看煮咖啡時的五分鐘放空(看著熱氣盤旋而上),或是隨手素描窗邊盆栽的時刻。這些微小的愉悅會一點一點把我們從待辦事項的泥沼裡撈出來,重新認得那個被埋得太久、會眼睛發亮的自己。而當我們感覺真正活著的時候,這份鮮活的能量自然會流進工作、育兒和每段關係裡。你值得這樣呼吸著的平衡。

身為一個身兼數職的單親媽媽,我深刻體會到各種事務如何糾纏成一團亂麻——客戶郵件、工作會議、家務雜事,所有事情都像在同時尖叫著要你立刻處理。經過無數次手忙腳亂的教訓後,我發現「時間區塊法」簡直是救命稻草:把不同任務鎖定在特定時段執行,不僅能找回節奏感,那種被四面八方拉扯的焦慮也會減輕不少。
現在我會固定每天只開三次信箱集中回信,重要會議和需要全神貫注的腦力活也都有專屬時段。這種把一天切成模組化的做法,意外地讓工作效率提升很多——畢竟當你知道接下來90分鐘只要專心對付某件事(神經科學研究指出這是大腦最佳專注週期),反而更容易進入狀態。
關鍵在於配合自己的生理時鐘來排程:像我清晨腦袋最清醒,就把企劃案設計這類燒腦任務排在早餐後;下午三點左右體溫偏高時段(通常也是精力巔峰),就拿來處理需要互動的客戶電訪。最近我還搭配使用可撕式時間積木便條紙,把每個區塊用不同顏色標示貼在桌面,視覺化提醒的效果比數位日曆更強烈。別忘了每個時間塊要預留15%緩衝空檔,上次小孩突然發燒要接回家,就多虧這些彈性空間才沒讓整天計畫崩盤。
這種方法最棒的是創造出心理上的「上下班切換感」——完成某個區塊任務時,可以很儀式性地把那張便條撕下來揉掉(對!就是這麼幼稚但有效)。當所有事情不再無止境混在一起,你會發現原本以為做不到的待辦清單,居然慢慢被消化掉了。
## 5. 該休息時就好好休息
無論是居家辦公還是身兼多職,我們總會下意識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但當你既是自己的老闆(無論是創業者或全職媽媽),往往會硬撐著病體、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心繼續工作——心想「現在哪有本錢休息?」殊不知,適度暫停才是維持長遠續航力的關鍵。請記住:因病休養、處理私事甚至單純度個假,這些都不是奢侈,而是維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投資。
持續緊繃的橡皮筋終會斷裂,人體也一樣。研究顯示,當副交感神經啟動時,皮質醇濃度會明顯下降;而睡眠期間大腦的「膠淋巴系統」更會加速清除代謝廢物。相較於「996工作制」的惡性循環,北歐人慣常的fika咖啡小憩反而能提升整體效率。
真正的自律不是榨乾自己,而是懂得在適當時候按下暫停鍵。就算只是偷得浮生半日閒,這種刻意留白的喘息空間,往往能讓你用更清醒的頭腦看待待辦事項——就像手機充飽電後運作更流暢那樣簡單的道理。
## 找到屬於你的節奏
說到底,工作、生活與健康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別人的方法未必適合你,這再正常不過。就像晝夜節律自有其波動週期,你可能得多試幾種時間框架,才能找到最貼合生活節奏的那種。與其硬要把所有事情擠進一天搞得筋疲力盡(橡皮筋拉過頭反而失去彈性),不如把視野拉長到一週甚至更久——你會發現平衡其實沒那麼遙不可及。
關鍵在於隨時覺察:身體發出的訊號、腦海裡的雜音、能量槽的存量,都是最好的指南針。當你開始有意識地分配時間與精力,就能像調整太極圖裡陰陽流動的「勢」那樣,重新校準期待值。也許無法天天健身,但每週幾次高品質訓練照樣能達標;工作難免偶爾延遲,只要在關鍵20%時段保持高效(80/20法則就是這麼用的),整體進度依然穩當。
追尋平衡從來不是靜態目標,而是動態調適的過程。帶著點創意和滿滿的自我包容,你終會在工作、生活與健康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甜蜜點——畢竟比起任何專案或截止日,你的身心狀態才是真正該優先守護的底線。
你需要時間重新充電。在這片混亂中,你更該讓自己保持強韌、平衡與安定——就像竹子那樣,中空卻充滿韌性,每一次微小的堅持都在悄悄穩固你的根基。當皮質醇隨著每個小成就降低時,自律神經自然會找到它的平衡節奏。
把水果放在隨手可及的地方(試試「20秒法則」吧),或是簡單沏杯茶的空檔,這些微儀式都在幫你「養心守神」。老祖宗說得對,越是紛亂的時候,越要守住心裡那方靜土。
準備好拿回生活主導權了嗎?那份幫你清晰規劃目標的每日計畫本,正是重整步調的起點——從這裡開始,讓每一天都有它該有的樣子。
把水果放在隨手可及的地方(試試「20秒法則」吧),或是簡單沏杯茶的空檔,這些微儀式都在幫你「養心守神」。老祖宗說得對,越是紛亂的時候,越要守住心裡那方靜土。
準備好拿回生活主導權了嗎?那份幫你清晰規劃目標的每日計畫本,正是重整步調的起點——從這裡開始,讓每一天都有它該有的樣子。
參考來源
VOGUEeCover/曾之喬:能量其實是一種很全面的東西
然而在行進過程中,卻常常會忘記每個人的體能其實都有極限。喘不過氣時,她就會玩出走,轉換呼吸的空間,然後找到重新的力量。 By Amber Lo和Emma ...
來源: Vogue Taiwan
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