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新藥GLP-1與Tirzepatide對抗肥胖成效比較與健康影響

精準掌握GLP-1與Tirzepatide減重藥物選擇,提升健康管理效果

  1. 諮詢減重專科醫師,檢查是否符合GLP-1或Tirzepatide治療條件。

    可確保選用藥物安全、依據個人健康狀況客製方案。

  2. 每週記錄體重及腰圍變化,持續至少8週追蹤成果。

    清楚觀察治療進展,有助早期發現副作用或成效不彰。

  3. 鎖定生活型態改善,如每日步行≥30分鐘,同時調整飲食降糖分攝取10%。

    增強藥物減重作用,降低復胖及慢性病風險。

  4. (如有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史) 主動向醫師索取最新官方臨床資訊並定期回診。

    (能獲得針對共病適應症的最新指引,提高整體健康益處)

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對肥胖定義及全球現況

說到肥胖這件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有明確的數據。每年竟然至少有2.8百萬人因為肥胖及其連帶健康問題而死亡 - 這數字一看就覺得不可思議,有點讓人汗顏。有意思的是,官方還提到,全球來講大概每八個人中就有一位屬於過重狀態,不誇張。而如果回頭看5至19歲這批兒童與青少年,那比例直接飆到成人的四倍左右,真的蠻嚇人的吧。脂肪在體內囤積太多對身體壞處巨大啦,不只是讓你活動不便,更是實打實會導致各種殘疾出現,有時候還會提前結束人生。不得不提,大部分跟心臟病相關的死亡事件,其實都和肥胖脫不了干係。另外呀,一些研究證明了肥胖跟抑鬱之間並不是單方面,而是彼此互相拉扯影響,就是…你傷我、我也折磨你。如果要談怎麼減重或藥物什麼的,還是得從最基礎的地方弄清楚 - 到底什麼叫做「肥胖」?究竟,人為何會變成這樣?

簡單講嘛,「體重過重」或者說「肥胖」,本質就是脂肪在身上囤得太異常、過量累積起來,自然拖著滿身風險走跳世間。大家常聽到那個身體質量指數(BMI, Body Mass Index),其實就是用你的身高體重換算出一個值,好讓專業人士判斷你的狀況到底怎樣。有個基準線存在:世界衛生組織訂下來,只要BMI超過25,就列入「過重」群族;超過30呢?嘿,那就是標準的「肥胖」等級了。所以啊,多數心裡一定還在糾結,自己是哪一類,但規則老早立好了,就差看看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健康底線啦。

了解 BMI 計算方式與肥胖健康風險

肥胖啊,其實早就被醫界正式歸類成一種疾病了,不再只是單純身形上的問題,更不該只用審美去衡量。這不僅有關自信,說白點,它還深深牽動著全身健康狀態。嗯……事實上,這傢伙幾乎對人體所有的生理系統都來點影響──像是心臟、呼吸、代謝能力,乃至於肌肉、骨骼、關節通通沒放過。有時候你會想問:到底肥胖在人之中是怎麼形成的?事情還真不少,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原因。

### 基因突變
很多專業論文跟研究都有明確指出,「遺傳」這塊在發胖上其實占了極大角色。舉例來說,那種叫做**單基因型肥胖**,多半與黑皮質素4受體(MC4R)、促黑激素原蛋白(Pro-opiomelanocortin)、瘦素(LEP)和瘦素受體(LEPR)等基因產生缺陷有關連。其實,這些基因大都在調控食慾和能量使用方面起決定性作用。如果DNA某處剛好出毛病,相關功能就走山 - 飽足訊號發送不了,最後腦子老是接不到「吃飽了」的指令,人自然就是很容易餓過頭去啦。有個比較常提到的是瘦素,它其實是脂肪細胞搞出來的一種荷爾蒙,用來調解食慾的。一旦瘦素循環流到下視丘,大腦內部平衡的小總部就在那;它負責守住身體機能穩定,也讓我們不要無限嘴饞。簡單說,當瘦素成功抑制刺激食慾的「神經胜肽Y神經元」,人就比較沒那麼餓。而且另一組叫作「促黑激素原蛋白」的神經元,本來應該可以增加飽足感──也靠瘦素去啟動。不過麻煩在於,一遇到基因突變,有的人反而會分泌更多瘦素,但下視丘接收端卻像被罩上一層霧一般反應遲鈍,「瘦素阻抗」現象油然而生。結果咧,就是你吃完照樣覺得自己沒吃夠,很難停下嘴巴。

### 飲食習慣
唉,每天往嘴裡塞一堆甜滋滋又重油重鹹外加超高加工食品……說真的很難不胖起來啦!目前根據美國及英國統計,大約有60%的日常飲食成分,其實都是超高加工食品組成。Chris Van Tulleken出版的《Ultra-processed People》裡面特別強調,「超高加工食品」基本可以定義為那些裝在塑膠包材裡,而且最少含有一種你家廚房壓根兒見不到的怪配料。欸?想到冰箱突然被塞滿各式各樣看不懂名字的小袋小瓶,就忍不住冒汗……但坦白講,如今速食文化蔓延,也是人人忙得翻天,要遠離那些方便但潛藏風險的新奇零嘴,好像也不是三言兩語做得到吧。

了解 BMI 計算方式與肥胖健康風險

發掘基因突變如何影響飢餓和體重管理

這些食物啊,基本上該有的營養素跟膳食纖維全沒剩多少,反而加了過量的糖、飽和脂肪和鈉 - 有時看成分都會覺得自己在對抗一整個化學實驗室。有意思的是,它們被人故意設計成讓人停不下來,明明咬起來又軟又甜或鹹,但其實那些巨量營養素根本超級虛…嗯,也就是吃進去很容易一下多出好幾倍。欸,其實很多所謂的超加工食品(UPFs),還特別塞進乳化劑、風味增強劑,再撒點鹽與糖,那種配方老是讓大腦跑去追求下一口,久而久之渴望感暴增,不自覺就開始大吃特吃,好吧。

順帶說,碳水化合物如果你吃過頭,也是默默推你往橫向發展。當攝入份量一超過身體現階段需求,很快胰島素就一路往上衝,拉著脂肪生成(lipogenesis)這條生產線轉個不停,把能量直接塞進你的脂肪細胞。像各類含糖零嘴飲料什麼的 - 坦白講,就是大家身形慢慢圓潤的一把好手。我之前有寫過另一篇,專門談論糖份給我們身體敲的大警鐘,有空真的可以看看那篇:《Here's Why You Need To Cut Back On Sugar Before It's Too Late》。還記得嗎?某天夜裡突然想吃一球巧克力冰淇淋滑溜入口 - 唉,每次面對香濃融融,再想到奶油蓬鬆但邊緣酥脆、混合香草氣息的那片起司蛋糕...誰守得住呀(笑)。### Read full story.>

坦率說,這裡暫時先不展開具體列舉哪些食物會催肥,不然三天三夜也寫不完,可以輕易拖長到兩百頁以上。舉例來說,高飽和脂肪(像紅肉、奶油及其他熱量爆表食品)都可能勾引肥胖問題。而且據說這些東西還跟腹部脂肪囤積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比較少被討論的是:高飽和脂肪飲食會微妙地改變細胞膜結構,使胰島素受器漸失靈敏度,引來胰島素阻抗現象;到最後身體只能拚命囤積更多脂肪,看著腰圍增加,有種防不勝防的無奈。

### 生活型態

雖然都是耳熟能詳的事,可每次坐下沉迷螢幕總是不小心又拖太久。長時間缺乏活動、懶散慣了,這些生活模式反倒躲在背景中,一點一滴促成不少人的體重悄悄爬升。不愛動加運動不足嘛,其實就是降低日常消耗本錢,到頭來只要每天稍微多吸收一些熱量,多餘部分立即轉製成三酸甘油酯(血液裡那位知名脂質分子),然後閃電搬進你的脂肪細胞「套房」,絲毫不客氣地越積越厚……唉,你懂得,就在你毫無察覺時候它們早佔據位置了。

檢視超加工食品與高糖飲食如何促使肥胖形成

嗯……不動,其實影響比我想像的要深。你如果老是久坐,體內那種叫脂蛋白脂解酶的酶 - 有點拗口吧,就是那個負責把三酸甘油酯「分解」成游離脂肪酸、好讓身體拿來當燃料的傢伙 - 活性會大打折扣。結果怎麼辦?血液裡面那些脂質啊,就清不了,囤著囤著,你可能會覺得褲子變緊了、肚子一圈圈,說穿了就是肥肉堆起來(說真的,有時候自己都嚇一跳)。至於各類更細微的生化路徑……講多眼睛都暈,我就不在這邊鑽牛角尖了。

下一段要講肥胖對身體這副機器到底做了什麼手腳喔(其實,不忍直視)。首先,它直接拉高你得心臟病的賭注──還是世界上最多人因此失去生命的原因之一,那些什麼心臟與週邊血管毛病統統包含在內。有不少資料指出,人體脂肪囤在哪裡,可不是只決定你腰圍鬆緊,連心臟也跟著遭殃。尤其是腰間堆積最恐怖,一層一層看似無害,其實暗地裏促使動脈壁被斑塊占領;日積月累下去,就是所謂動脈粥狀硬化。如果再繼續惡化啊,弄不好哪天血流一塞,就出現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不僅如此,還容易引發心律不整(一句話:你的心跳忽快忽慢)、高血壓、高膽固醇以及高血糖等疑難雜症,全和過重糾纏不清。

然後再看第二型糖尿病 - 可以說很多病例就是胖出來的。而且還會拖累到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專有名詞聽起來蠻冰冷的),簡單說細胞吸不到葡萄糖來發電啦。一旦拖久了,那些原本應該努力工作、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也撐不住,一個接一個退出戰線,最後結果自然就是第二型糖尿病報到,好吧。

持續帶著這幾公斤行李走,每天也是煩惱疊加 - 像乳腺癌、結腸癌、直腸癌、甲狀腺癌,以及胃癌什麼的一堆危險,都偷偷提高中。

退化性關節炎很討厭,是骨頭端部軟骨逐漸磨損導致行動卡卡又痛(膝蓋最常見),全世界最普及那種;事實證明,「胖」絕對參上一腳。多帶點體重嘛,本來雙腿承受壓力一下飆高,再加上最近研究顯示就算僅是微幅增加,也能讓步伐間給膝蓋添不少麻煩,而且人體脂肪組織常釋放一些「發炎訊號」,推波助瀾之下關節老得更快、更難修復。

別忘了還有呼吸方面:「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也是臭名遠播肥胖相關風險之一喔。老實講,如果有上述問題其中之一反覆冒頭,大概也不能怪誰,只能攬鏡自省吧(笑)。

檢視超加工食品與高糖飲食如何促使肥胖形成

拆解久坐生活型態為什麼會導致脂肪堆積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這玩意啊,怎麼說呢,就是人在熟睡時呼吸會一再變得很微弱,甚至會突然停個幾下。往往都是因為上呼吸道附近的脂肪積太多,害得氣道本來就窄,更容易塌陷。欸,有時候其實你自己都沒感覺……那種快要憋不過氣的無聲掙扎。另一方面,如果肺部和腹腔附近脂肪囤積得太誇張,也可能直接把肺壓住,結果呼吸困難啊,甚至誘發哮喘出來。想一下吧,要是已經有點哮喘的底子,再碰到肥胖搞的發炎物質亂飆,那病情根本像被點火一樣加重了。有趣的是,其實焦慮和憂鬱也常跟肥胖糾結在一起,但這關係並不是單向 - 有時候誰先誰後真的分不清。

然後噢,目前世界各地的大製藥公司正忙著研發一些新藥,希望能讓減重變簡單些、不那麼痛苦。目前比較火、而且減重表現相當搶眼的主要有三種:Tirzepatide、Retitatrutide 還有 Amycretin 這三款,都算是在臨床試驗裡已經有好成績的名字啦。不過還沒正式上市,一切還得繼續觀察它們之後的數據走向。

這三種藥都歸類為所謂「類升糖素胜肽-1 受體激動劑」(GLP-1 agonists),嗯,名字聽起來很嚴肅對吧?所謂激動劑,大致意思就是一個小分子跑去找特定受體貼合,把細胞叫醒、啟動生理反應。GLP-1 這種荷爾蒙本身很神奇 - 牽涉食慾還有血糖調節,同時扛起一堆角色。來源其實就在我們消化道內側,那些叫 L 細胞的小傢伙們,主要藏在小腸跟大腸黏膜上面。

人只要開始吃東西嘛,不管是油脂或胺基酸,這些養分會先去黏到 L 細胞上的 G 蛋白偶聯受體上方,很微妙地把細胞訊號路徑給觸發掉(就像開關突然被推了一把)。細胞電位隨即產生變化,此時鈣離子通道便打開了;整個訊息傳遞鏈條跟著運轉,其實蠻玄的,好啦,但原理大致如此。

列舉心臟、關節、糖尿病等常見肥胖併發症

鈣通道的閘門一開,其實鈣離子就湧進L細胞裡了。這股鈣的流動,對L細胞來說等於是某種明顯信號吧,硬是催促著那些本來被收在細胞裡的小囊泡 - 嗯,就是裝著GLP-1(腸泌高血糖素樣胜肽-1)的那一種 - 慢慢朝細胞膜靠過去。有意思的是,接下來會發生個叫「胞吐作用」(Exocytosis)的機制。簡單講,小囊泡最後跟細胞膜黏成一起、好像拼圖合上,於是出現個通道,就讓GLP-1這荷爾蒙順利排進血液。隨即,它會鎖定身體中分布各式細胞上的GLP-1受體(GLP-1R),引起不同類型的生理反應。舉例嘛,GLP-1有辦法刺激胰臟內負責儲存及製造胰島素的β細胞,使它們將胰島素送出到血液中去,嗯,就像精準地控管節奏那樣。

說回正題喔,其實L細胞藏身小腸、大腸,而那個GLP-1受體,不只分布在消化系統,也直接設在胰臟的β細胞表面。等GLP-1順著血液游到β細胞與受體牽線以後,一連串連鎖反應就啟動了:腺苷酸環化酶(adenylate cyclase)開始運作,使得環磷酸腺苷(cyclic AMP, cAMP)水位升高不少。cAMP本身就是典型的訊息分子,在許多生理路徑都有角色。而當這玩意兒變多時,又進一步激活蛋白激酶A(PKA)以及由cAMP觸發的交換蛋白Epac2。這兩位也不甘寂寞,結果導致更多鈣離子大量跑入β細胞內部,引發了一些和剛剛說L細胞差不多的事情。(說真的,有點像是在打雙人組合拳)

此刻,如果β細胞裡頭鈣濃度又高起來,就等於傳遞給含有胰島素的小囊泡一個「現在可以行動」的暗號啦。在血糖比較高時,它們便將儲備好的胰島素快速釋放進血液,如此一來 GLP-1荷爾蒙終究協助我們調節、平衡整體血糖。此外,要特別提醒一下哦,其實它還扮演另一重要角色,那就是壓制來源自胰臟α細胞、原本用來提高血糖值的升糖素(glucagon)。升糖素,是肝臟面對斷食或兩餐之間沒能補充碳水時支撐穩定血糖的一種關鍵荷爾蒙,好吧,就是全力防止低血糖突襲啦。

列舉心臟、關節、糖尿病等常見肥胖併發症

盤點呼吸問題及心理壓力與體重增加的連動性

GLP-1這玩意兒 - 其實說起來,對胰島α細胞釋放升糖素有點獨特的調節方式。你看,只要GLP-1沾上那些埋在胰臟α細胞表面的受體,好戲就開場啦。不出所料,一樣是讓cAMP水準往上爬,把那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給拉高。但奇怪喔,在α細胞裡頭,蛋白激酶A偏偏就去點燃了P/Q型Ca²⁺通道,導致流入鈣離子的量縮水不少。有意思的是,因為鈣離子根本就是升糖素躍進血液關鍵所在嘛,所以當它濃度降下來,升糖素分泌也不由自主地跟著收斂許多。坦白講,這一連串變化間接讓高血糖(hyperglycemia)沒那麼容易發生。

但等等 - GLP-1進到血液可沒打住,它甚至還會跑去腦袋裡參上一腳。嗯,其實它能鑽進大腦、緊貼下丘腦神經元上的專屬受體,然後悄悄放出一些神經傳遞物質,比如說Neuropeptide Y啦、Pro-opiomelanocortin衍生肽、還有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等傢伙,一個比一個管用。講直白一點,就是刺激飽足感上升、肚子餓的感覺降低這檔事。很奇妙吧?食慾一下被抑制,大夥通常也能比較快有「飽了欸」的直觀感受。過了一段時間,下意識少吃,自然而然連體重也會慢慢往下降。

再者,不只是腸胃或血糖那點事 - GLP-1和它自家的受體結合後,其實還帶來不少額外好處呢!其中就包括讓大腦神經細胞更強健,以及優化心臟細胞活性之類。在神經元內部,如果GLP-1剛好結合到受體,也同樣令蛋白激酶A攀昇,那這傢伙就能挺胸闖進神經元核裡,把某些像cAMP反應元素結合蛋白(CREB)一類專業蛋白磷酸化一下。「磷酸化」聽起來玄,但實際上指的是塞個磷酸基團到目標分子身上,好改造其功能甚至提升活性。特別是,被磷酸化之後的CREB會牢牢巴住神經元DNA,再推動下游基因轉錄,那結果就是產出一堆支撐神經健康和突觸可塑性的保護蛋白囉。因此,可以稍微樂觀地說 - GLP-1荷爾蒙基本上是在強化我們神經元的存活力與功能表現啦。不過生活總是充滿未知嘛,有時身體機制繞個彎,可得仔細琢磨才行。

探索 GLP-1 受體激動劑新藥減重作用機轉

GLP-1受體作動劑,還有那些叫減重藥的玩意兒吧,其實主要是想模仿自然界裡那個GLP-1激素各種有益的生理效果。基本上,這些藥不光只是模仿而已 - 它們被打造得更猛、效力持續得又久(說真的,研發的人下重本)。

### Tirzepatide

提到Tirzepatide嘛...你應該很常聽到(如果你有在關注減肥圈),現在已經在4個國家、70間臨床中心跑SURMOUNT第三期試驗。目前收集來的數據是從0週一直觀察到88週左右,它竟然可以讓人的**整體平均體重掉了26.6%**,看到這數字不驚訝才怪。

關於這個Tirzepatide啊 - 它是一種單一分子設計,但是會同時活化兩條線路:**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促進多肽(GIP)受體跟類升糖胜肽-1(GLP-1)受體**。感覺上像一魚雙吃。當GIP受體被啟動,就能讓胰島素分泌變多,而且好像對脂質代謝與身體能量消耗提升都有點作用。仔細講,它和GIP受體相結合之後,會推動一個東西:**肌漿/內質網鈣離子ATP酶(SERCA)幫浦**。

接下來怎麼樣呢?嗯……它讓細胞內質網的鈣離子開始流進流出,而每次開關都要花掉一些ATP,也就順勢提高了能量消耗。不只如此啦 - GIP那條路徑也能幫助脂肪細胞把三酸甘油酯拆解成游離脂肪酸跟甘油,補身體一點額外熱量來源。

有趣的是腦部,如果GIP、GLP-1兩邊的受體一起「嗶」起來,可以刺激更多神經傳導物質釋放。你可能就會感受到比較飽足、不容易餓,而且胃排空慢了,人就吃得少很多。有做臨床結果,也給大家打預防針,目前最常見副作用是輕微到中等程度的腸胃不適症狀,比如噁心、嘔吐啊,有些人腹瀉、有些便秘啦。不過目前整份資料看下來,其實Tirzepatide很有機會成為過重或者肥胖族群的新武器。

### Retatrutide

Retatrutide倒是不太一樣喔—它是貨真價實的**三重激動劑**。(好吧,一句話先說明)

探索 GLP-1 受體激動劑新藥減重作用機轉

比對 Tirzepatide 與 Retatrutide 的減重效果差異

Retatrutide這玩意兒喔,在第二期臨床做實驗時,大家在48週內體重平均居然掉了24.4%。欸,不只瘦身有效啦,它連舒張壓、三酸甘油脂還有總膽固醇數字,都一起往好的方向動了,算是挺難得。唔,既然它是針對GLP-1、GIP再加胰高血糖素受體的三重激動劑,好像比起那種只有一個或兩個受體作用的藥,表現優勢更明顯?老實說,有些數據挺唬人 - 至少目前證據給人的感覺大致如此(不過臨床嘛,有時候還是得看後面)。現在喔,這藥跑到TRIUMPH第三期試驗中,被研究要用來幫助慢性體重控制,也瞄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再加上那些肥胖或過重會膝蓋卡卡、有關節炎(OA)的人,看看到底安不安全又是否真有效。

至於Amycretin啊,是Novo Nordisk在推的一種同時打GLP-1跟胰島澱粉蛋白(amylin)受體的雙重激動劑。如果說GLP-1活化後,機制和Tirzepatide還有前面提到那支Retatrutide差不多,那Amylin這條路徑比較妙 - 主戰場主要分布在腦幹底部一塊叫area postrema的小區域。等Amycretin結合進去之後,細胞裡面的cAMP、cGMP濃度就升高。一講cGMP嘛(全名叫環狀鳥苷酸單磷酸),當它被啟動,整串信號會影響腦子讓你覺得好像很飽,而且還能拖延胃把東西送出去的速度。滿特別吼。目前他們第一b/二a期早期人體實驗也剛做完。從數據看,他們用的是皮下注射方式,在36週之內讓肥胖或過重族群達到了22%的平均減重幅度。其實初步結果暗示這種注射製劑搞不好未來減重大概都還是比口服配方給力一些啦。

預測 Amycretin 結合 Amylin 受體的未來減重潛能

嗯……說來這陣子醫界倒是出現了幾款被寄予厚望的新藥物,主要針對肥胖與過重相關問題。坦白說,有些朋友真的因為身型困住自己很多年,那種痛苦我想也只有當事人能體會。有新東西總是讓人想多點期待,不過咧,我只能簡單列一下目前還在研發、進展中的三種代表性藥物──它們或許有機會改變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吧。

但講直接一點啦,藥理那些細節就不折騰你們,大致上就是希望能「幫上一把」;有人說看起來有盼頭,有人覺得怎樣都遠沒運動那麼徹底。我自己其實也是半信半疑的 - 不然怎麼會老看更新呢?反正資料稍微濃縮在下面,有興趣的話可以深入查查各家最新動向。不知這樣描述清楚沒?唉,其實我偶爾還蠻在意讀者是不是能真的抓到重點(笑)。

---

### 延伸閱讀
- 綜述文章:「遺傳學與肥胖」。
- 綜述文章:「肥胖成因回顧」。
- 綜述文章:「肥胖相關高血壓:發病機轉、心血管風險與治療」。
- 綜述文章:「肥胖帶來的醫療風險」。
- 研究論文:「肌少型肥胖在癌症與心血管疾病中的角色:關於病理生理機制與臨床意涵的證據綜合」。
- 文章:「Tirzepatide持續治療對成年人維持體重減輕之效果:SURMOUNT-4隨機臨床試驗」。
- 文章:「禮來公司的tirzepatide經過12週強化生活方式介入後,顯示額外21.1%的體重減輕;自研究起始至第84週,總平均體重減輕達26.6%」(數據來源於相關試驗報導)。
- 文章:「Novo Nordisk成功完成針對超重或肥胖人群以皮下注射amycretin進行的一期b/二a期臨床試驗」。

### **可透過下列連結持續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 **Dr . Ayushi Bamania - Medium**
> **The Science Spectrum | Ayushi Bamania | Substack**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